回答題目中的問題,小編以學生們的數學成績為例來分析。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學生會很容易考出一個,這主要是因為低年級的學習內容比較基礎,而且基本上沒有什么難度,考察學生思維的題型也不多,對于學生來說只要好好學不會學不好,但是一上三年級四年級之后,學習內容上有變化,難度上有增加,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像一二年級那樣,更多的考察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獨立自主學習能力,所以很少出現的情況,小編為大家做了詳細的分析!
低年級和高年級成績巨大反差的原因
數學是螺旋式課程體系,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連續性,課程設置也結合孩子思維成長階段,從三年級開始是一個轉折點,數學學習明顯有一個加速期,特別是數域(小數,分數)以及數量概念(應用題)的拓展上,概念也越來越具有抽象性和關聯性,需要相應的知識準備。這就考察一二年級的基礎是否真的扎實!學習能力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有關,低年級的一些弊端在高年級逐步會暴露出來。
① 填鴨式的過渡同步學習
很多學前的孩子沒有經過系統的分段學習就進行大量計算單練,更甚者采用進行和課程算理明顯沖突的技能型訓練(珠心算),在以計算為主要考察內容的一二年級。這些孩子成績會比較突出,但也容易忽視整個數概念系統的建立,比如數的大小比較,基數與序數,數的分成,數位概念等。這種的實力其實不是孩子真實實力。計算是重要的基礎,但不等于數學的全部。要注意數學思維啟智。
② 父母過渡干涉孩子學習
低年級很多父母不是很了解正確的輔導方式,不從學習興趣,拓展認知,動手實踐方面多引導和推動孩子學習,相反過渡干涉孩子課內作業等學習內容,這樣容易養成不好的學習態度和慢慢失去自主學習能力。父母關注孩子學習更應該從激發孩子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逐步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入手,這比盯著成績有意義的多。
③ 忽視基礎概念的理解
很多家長讓孩子大量刷“黑白灰”的枯燥題目,要結合概念的理解去鞏固練習,學習要循序漸進,讓孩子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良性循環。低年級很容易忽視基礎概念的理解,進而影響更抽象的概念理解。舉兩個例子,進行論證分析。
湊十法
20以內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很多孩子學前就會計算了,就不認真聽了,其實湊十法是整個小學數學湊整先算巧算思想的啟蒙!從10的分成,50以內加減法至少經過4個階段的學習,并且需要有大量的分段鞏固練習。這是區別于幼兒園較重要的體系化教學。
乘法的含義
背熟乘法口訣,更要理解乘法的含義,二年級開始從2步的綜合運算應用題,逐步要拓展到和差,和倍,差倍等倍數關系應用題上,計算不是目的,運用計算去解決問題才是綜合數學實力的體現,這需要深刻理解乘除法的含義。
數學思維綜合能力包含邏輯推理,觀察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力等等,應該拓寬孩子數學的認知面,積累日常數學經驗,這樣對于課內也是很好的輔助。輔導時多理解孩子的認知難點,以符合孩子年齡階段的方法科學輔導。
總的來說,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成績不是太能代表孩子的真實學習能力,所以不論學生的考試成績如何,家長都要耐心引導悉心指導,不要不管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