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我們繼續來探討家長怎樣做才能培養孩子好學,上進,有責任心?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有效的幫助到各位學生,各位家長,做好家庭教育!
第四,自幼引導孩子加強注意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讓孩子養成習慣,需要從已開始做起。
幼兒期的孩子,好動、新奇、缺乏主觀意識。這個過程,是專注力的培養和日常禮貌的學習的大好時機。
通過生活現象,經常自編有趣、正能量的故事,讓孩子通過故事,加強做事的注意力及正確的待人禮貌行為。切記,故事要有趣、保持的新穎,確保孩子的熱切關注和留下印記。
第五,學前正確、自然轉換玩與學的關系。
孩子在學齡前以玩為主,進入學齡期以學為主。在學齡前到學齡期之間,需要經過一個極其重要的過程,就是“玩與學”的自然、順暢轉換。
這個時期,一般在孩子進入大班開始,歷經一年的充足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切實樹起榜樣,循序漸進的同孩子一起學習,形成全家良好的學習氛圍。
同時,這個過程,要進一步加強孩子做事、學習的持久性專注度。切記,從時間上要循序漸進,不能急劇改變,讓孩子逐漸適應。
注意,以學為主、兼于休息。學要從孩子的興趣開始,通過自然、正能量的故事,逐漸的引導,逐步的走上知識。休息時先給予多與學習的時間,慢慢調整學與玩的時間。
第五,養成良好的好學、上進、有責任習慣。
孩子的學習興趣引導到位后,家長要持之以恒的,養成孩子良好的好學、上進、有責任習慣。
在此過程中,家長應由伴讀,改為家庭全局的,學習、上進、富于責任的良好氛圍。全家人共同學習、探討、評論、互助、互愛,讓孩子充分的融入進去。
一開始,孩子可能不適應,家長要給予孩子充分的信心、勇氣、表揚和鼓勵。解決孩子的學習、責任心問題,要通過溫和、耐心、有趣或自編的正能量故事加以輔之,以充分解決孩子隨時出現的矛盾、對立問題。
第六,耐心糾正不良習氣。
踏入學校,孩子的接觸面迅速擴大。來自外來的知識、思維、行為出現疊加、紛呈、改變和迷失。甚至隨著外來社會、自然知識的了解,孩子對家長的培養思維產生異議。
只要我們不是愚昧、無知、專橫的家長,且一直與孩子保持同步朋友關系。孩子會主動與家長溝通、交流、探討,這就要求我們的家長,要樹立正確的三觀,能夠以朋友的友誼相處,尊重、傾聽孩子的看法和意見,形成充分的溝通交流。
作為家長,對于孩子受到外來不良習氣的侵襲,不能立馬憤怒、責備、批評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冷靜分析、借機隱喻,讓孩子自己分清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