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碎片化時代,好好閱讀一本書,變得越發珍貴但是讀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為了擴大自己的視野,還是增強自己的閱讀能力?其實這個問題,應視不同“讀者”對象而定。只能各取所需,依其各自的“象限座標”對號入座。
或偏前者,或偏后者,或二者兼而有之。大、中、小學各學段科目及內容各有不同,在讀生與畢業生又有差別,是否參加工作與年齡年限也各有所重。多會因人因事因時而異,不可能千篇一律,一概而論。
▲一、中小學生,讀書重點會放在增強閱讀理解能力的必修教材上
1、指定性教材是必修”放心版本”。大多重點讀一些教育部教材編纂委員會所規定的一些教科書。這些書對學生成長具有“奠基”及導向作用。
它們能根據不同學段學生年齡特點、吸收能力及適應性,有針對性地依大綱要求進行了嚴謹、科學“選材”。教材內容分科分冊,涉獵有制,積極正能,難易有度,循序漸進。
另外,滲透了德智體美勞“德育為首,五育并舉”,讓學生學會適應、學會勞動、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創造的“發展”的辦學理念與宗旨。
2、學情的反饋多緊扣“教材”。一般初、高中學生,讀書開始漸漸偏重于閱讀理解能力上。但因反饋的需要,通過“檢測”,教師可了解學生學情,更好地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
其檢測反饋方式,一般主要是通過課堂問答、課后作業、單元抽測以及期中、期中統考來進行。面對這環環緊扣的“拷問”,即使學生拋開課外讀物,也未免有點應接不暇。因此只能以本為本,做一些背記、閱讀能力類知識來應對相關“檢測”了。
▲二、隨著學段“升級”,讀書從“增強閱讀能力”向”擴大知識面“轉化。
到了高一級學段或學校,環境則會漸漸地寬松起來。這些學生特別是當其進入了高等學府后,他們雖然有自己的主科目或主,但漸有相對較為寬裕的時間與精力來考慮并選取自己想讀的書目來讀。
這一階段的學生,正是那從“增強閱讀能力”漸入“擴大自己視野”的處于“中間地帶”的“二者兼而有之”讀書者。他們一般會有自己新的讀書規劃,所讀不再完全注重學校的考試,而是開始想通過更多的課外閱讀,來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以適應社會的選擇與時代發展。
這部分學生,即將邁入社會,面臨社會市場的“挑選“。誠然,知識即深又廣的求職者,會更易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便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與適應空間,來施展自己的能力與才華。
▲三、社會是個“加油站”,更是一所“綜合性實驗大學”,多讀書擴大視野是打開成功人生的“金鑰匙”。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如何才能積攢更多能量,才能使四方邀求,八面來風?這個能量若全憑親身實踐,恐會即不現實又會來得很慢。是故通過閱讀以借鑒他人的經驗,便成為“立志有為”者之選。
常言道,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得詩書當大丘。這在踏入社會后,在人生的實際的運作中,的確句句堪為金玉良言,漸被現實得以驗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論是單位領導還是商業老板,不論是打工一簇還是普通職員,要成就一番事業,實現人生理想,體現自我價值,就要通過不斷的讀書學習來“充電增能”,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
總之,讀書總歸是應有目的的。要么學段應對檢測需要,要么事業工作需求,要么充實人生實值。無論怎樣,我們在讀書過程中要分階段側重、事業需要、價值取向。那些為讀書而死讀書,為消磨時光而亂讀書,不是我楓語歌所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