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腳步越來越近,不少家長已提前在為孩子的高考志愿填報做準備。但是近年來,各種關于報考的概念不斷出現,平行志愿、單獨招生、排名位次......導致考生和家長對這些概念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大部分家長對于志愿填報還處于傳統理念:填報可只盯熱門!認為平行志愿就沒有風險!今天為大家帶來填報志愿時較常出現的十大誤區,趕關注起來,填報時千萬要避開!
誤區一:一門心思奔學校
請注意:“”大學并非都是優勢!
有的考生父母認為志愿填報就是填報院校,一份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才能代表成功。
不可否認,“”、“”、“雙”高校在硬件、軟件上都相對較優越,能考上大學固然是好事,但完全從“”出發選擇高校,不考慮其他因素,則是不明智的。
因為“”大學并非都是優勢,而普通高校也不乏一些有特色、實力強的。
因此,在填報志愿時,父母不要只考慮“學校”,走出非“學校”不報的誤區。
誤區二:不仔細看招生章程
填報志愿別冷落了招生章程!
按照教育部的有關規定,“招生章程主要內容包括:高校全稱、校址(分校、校區等須注明),層次(本科、高職或專科),辦學類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辦或民辦高校或獨立學院、高等專科學校或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等),在有關省(區、市)分招生人數及有關說明,培養對外語的要求,經批準的招收男女生比例,身體健康狀況要求,錄取規則(如有無相關科目成績或加試要求、對加分或降低分數要求投檔及投檔成績相同考生的處理、進檔考生的安排辦法等),學費標準,頒發學歷證書的學校名稱及證書種類,聯系電話、網址,以及其他須知等。”
由上述可見,招生章程是考生了解各高校招生政策的主要途徑,是填報志愿不可或缺參考資料。
誤區三:志愿之間沒有拉開梯度
不同志愿填報方式要區別對待!
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間拉開梯度是重要的。
平行志愿的實行雖然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風險,同時更突出了高考分數的作用。
以6個院校志愿為例,志愿原則應符合沖、爭、穩、守、保、墊,就是要求考生合理組合志愿,以增強每個志愿的有效性。
誤區四:全部填報熱門、緊俏
“冷熱”結合對考生更有利!
考生在選擇時,經常會存在一個誤區:盲目擁擠熱門。小編也經常收到提問“今年什么熱”,“什么是好?”,實際上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冷熱的差異。
盲目報考熱門,對考生長遠發展不利。
首先,熱門分數高,競爭激烈,如果成績不太突出,競爭實力并非很強的學生在擠熱門時,容易落榜。
即使僥幸被院校錄取,由于熱門里人才濟濟,自身實力不是很強的話,在就業選擇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難占得優勢,搶得先機。
正確的做法應是選擇“熱門”而又不忽視“冷門”,“冷熱”結合對考生更為有利。
誤區五:只憑名稱來選擇
有些雖然名稱相似,實則存在很大的差異!
考生在選擇時的另外一個誤區是,喜歡憑著名稱來選擇,而對內容一概不知。實際上,不同之間所學的課程、發展方向的差異是大的。有些雖然名稱相似,但實則存在很大的差異。
誤區六:不服從調劑
服從調劑可以增加被錄取的機會,
但可能被不喜歡錄取!
當考生在報考某院校時分數不占優勢(達到院校提檔線,但不夠所報的錄取線),填寫“不服從調劑”就意味著學校將會作退檔處理。
每年高招錄取過程中,都有相當一部分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志愿沒有拉開梯度,或全部填報熱門、緊俏,且不服從調劑而落榜。
對待是否服從所報院校的調劑,考生要統籌考慮。服從調劑可以增加被錄取的機會,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歡錄取的準備,甚至有可能與報考初衷相差甚遠。但若不服從調劑,則有可能失去了進入這個學校的機會。
誤區七:平行志愿沒有風險
平行志愿雖然在層面上減少風險,
但不代表不存在風險。
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被退檔的風險
被退檔的理由大致有:目標太高,且不服從調劑;考生身體條件不符合所填報的要求;單科成績過低,不滿足對部分單科的要求。
2、定位不準確的風險
一種情況是院校定位太高,院校志愿投檔分均高于自己的高考分,導致無法被投檔;還有一種情況,院校定位過低,失去了沖更好院校的機會。
3、院校志愿之間沒有梯度的風險
院校志愿梯度要根據高考分數和志愿個數來決定,不能過小,過小會導致沒有梯度,造成志愿浪費;也不能過大,過大容易浪費考生的分數,除非在這個區間沒有考生適合報考的院校。
誤區八:選擇時不考慮興趣和特長
選擇符合考生特性的,揚長避短,
才能促進其學有所成。
在選擇高考志愿時,父母固然要考慮到孩子將來的職業規劃,但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他的自身特性。
選擇符合考生特性的,揚長避短,才能促進其學有所成,為將來獲得一個理想的職業創造條件,這才是較佳選擇。
誤區九:填報志愿是家長的事
把志愿決定權還給孩子!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學,而且較好能進大學讀書。
這種愿望會在孩子填報志愿的問題上充分表露。
有些父母主觀決定考生的志愿,忽略孩子的興趣、愛好,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在填報志愿的問題上分歧很大,給孩子造成不小的壓力。
在填報志愿的整個過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參謀,應該把填報志愿的決定權還給孩子。
考入什么樣的學校,上什么,將來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大學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
如果父母代為選擇的孩子不喜歡,甚至一點興趣都沒有,將來上大學就會造成一個被動狀態,學習積極性會受到打擊。
父母關心孩子的未來發展,并對志愿填報十分重視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父母畢竟閱歷豐富,有社會經驗,但是應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見。
誤區十:按照往年錄取分數來填報
高校錄取分數線存在波動。
“老師,今年xx學校較低錄取分數線多少啊?”“我這個分數,能上xx學校嗎?”在每年的高考志愿填報期間,分數是考生和家長們咨詢我們較多的題目。
家長會把分數誤當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數“對號進座”。實際上,高校的較低錄取分數線是自然形成的,錄取結束前誰都無法準確知道。另外,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存在波動,有的還有“大小年”現象,即一年高,一年低。可是目前大多家長還是采用"簡單分數法、兩線差分法",跟隨分數變化大,準確性根本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