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聽到一位家長說他要求孩子做完作業再玩,可是孩子不聽,類似不聽話的情況很多,打罵可能一時會管用,但是也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長自己更加心疼,所以說打罵也不是什么好辦法,但是孩子不聽話,家長實在是束手無策,家長也沒有讓孩子做什么事情,就只是讓他按時寫作業都不好好聽話,不知道該怎么辦,其實這種情況家長要更多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什么問題,然后根據孩子的表現來尋找方法來處理這種問題,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內容!
第一、你說的話,在家是否是放心?
很多父母在家中是沒有放心地位的。具體體現在哪里?
1、自己說的話,孩子不聽。說過的話,孩子像耳旁風一樣,左耳進右耳出,全當沒聽到,不當回事,更不會去執行。
2、自己說的話,總有人來反對。我是當媽的,我讓孩子不寫作業不能看漫畫書,他爸再過來和稀泥,他奶奶過來反對“不能這樣啊,孩子看漫畫書挺好的”,你說的話,就沒有放心地位。
這樣不行。
沒有放心地位的人,發出的指令,孩子是不會聽從的。
如果你在家說話總是沒放心,那么,首先要跟自己家人做好溝通,在某類事情上,只能一個人說了算,其他人不要隨便發言。自己說過的話,需要去執行,不要讓孩子覺得你說的話落地都沒有聲音,孩子自然不會聽。
第二、言出必行,孩子才有畏懼感。
“言必行,行必果。”
這是父母對孩子放心樹立的關鍵。
父母給孩子樹立的規則,需要要落地執行,讓孩子看到你講的這些話,是有后續影響的。比如,孩子不寫作業這件事,你怒氣沖沖地樹立一個規則,然后,自己轉身就忘了,第二天孩子繼續看漫畫書,且沒有得到有效的懲罰,那么,他自然清楚:哦,原來自己的媽媽說過的話根本不會對自己造成影響,就讓她隨便說去吧。
孩子是善于察言觀色的,別看他們,心思可細膩了。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明白。
因此,言出必行,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行為的后果,他們以后做事才有畏懼感。
第三、制定的規則,要長期貫徹執行,而不能朝令夕改。
還有一些父母,制定規則后,倒是很有后續執行力,會跟蹤后續的兩天、三天、四天,可能跟蹤一個星期,但不能持續堅持下去。有時候自己一忙起來,也顧不上孩子了,孩子便從中間鉆空子,偶爾有那么一兩天,還是先看漫畫書不寫作業,爸媽也沒怎么理,后面便開始明目張膽地繼續不做作業了,長此以往,好習慣沒養成,壞習慣就又恢復了。
有人說,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需要30天。
孩子的一言一行大部分都是受父母的影響,所以如果孩子出現什么壞毛病,家長先耐住性子和孩子好好溝通,慢慢教育引導孩子會有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