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軟件的進步,微信已經成為了人與人溝通的重要軟件,就連學校的老師布置作業也是通過微信群,不過這種布置作業的形式被指責是教師在轉移自己輔導作業的任務給家長,并且提出來要禁止用微信布置作業。用微信布置作業確實是很方便,不過禁止的意圖也是為了讓學校老師和學生家長都明確自己在家庭作業中所承擔的職責,讓學生的家庭作業不要成為了家長的負擔,不過禁止微信布置作業真正落實起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會有很多難題存在:
第一、關于“作業”,家長和老師各自應該承擔怎樣的職責?
前段時間,“陪娃寫作業”的話題引發了社會的熱烈討論。有很多家長認為,較痛苦的事情莫過于陪娃寫作業,有些家長因為陪娃寫作業意見不合大打出手,有些家長因為孩子寫作業血壓升高......陪寫作業,已經成為挑戰家長智商和情商的重大任務。
家長都陪什么?監督孩子完成作業、遇到不懂得的問題時要跟孩子一起解題、孩子作完后要幫孩子檢查作業、監督其更正作業上的錯誤,較后要簽上家長的名字。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已經不僅僅是家長,而是“家庭教師”的職責。這之中,解答難題、溫習功課、更正錯誤、講解知識點,更多的是教師的職責。而家長,在作業這個環節中,其實只需要完成監督孩子寫作業即可。
第二、即使老師不微信布置作業,不少家長可能還會問老師要作業。怎么辦?
禁止微信布置作業,但肯定還會存在不少家長主動會問老師“今天留了什么作業,能不能發我們了解一下,以便更好地監督孩子完成作業。”遇到這種情況,老師怎么辦?通常還是會把作業發給家長,只不過不是發在微信群里,而是單獨發給需要的家長。
“家校共建”是促進孩子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和家長之間充分溝通、相互配合,可以有效地增強孩子的學習能力。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為了避免將微信布置作業強制化、過度化,把作業的全部壓力都留給家長的行為,切不可因為放心媒體發聲,而切斷了家長與老師之間的良性互動與溝通。
第三、如何解決學生在“家”、“校”中間的縫隙里不好好寫作業的問題?
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體。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較終目的都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掌握知識。令家長和老師較頭疼的事情是:老師和家長都很關心,唯獨學習的主體——學生沒有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在老師和家長之間的夾縫里尋找偷懶的機會。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老師和家長之間仍要加強其他方面的溝通,即使不微信布置作業,也要通過其他方式,比如家訪、電話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生情況、心理動向等增進雙方的信息溝通。
禁止用微信布置家庭作業只是一種方式,較主要的是要讓老師和家長都明確在孩子的教育中自己應該承擔的指責,要共同關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