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表演的藝術生來說,如何將真實生活的經驗帶入自己的表演之中是作為演員需要要掌握的東西,因為只有能夠讓觀眾產生共鳴,讓觀眾認為這就是生活的作品才能更吸引觀眾。那么,真實的生活經驗都有哪些可以應用到表演中呢?
“演員如何做到每時每刻將真實經驗帶入選擇中?
為了完成這項任務,演員有以下四種資源可以選擇:”
1、記憶,或者過往的經歷
演員取材于個人生活,并非因為他經歷過比別人更獨特更顯著的生活磨煉或艱苦歲月。個人經歷作為表演資源的目的不是自我沉溺,而是誠實。
沒人能經歷別人的生活。每個個體在本質上對他人而言都是未知的。因此,如果演員恰到好處地運用自己的經歷,他就可以讓表演變得獨特、、情感真實。
演員在進行個人替換或者涉及情感回憶時,記憶就成為演員的資源。情感回憶(記憶)是基于感官記憶的技巧。
2、觀察
除了個人經驗之外,演員也明白,觀察他人可以讓角色清晰立體。角色可以靠觀察自己接觸過的他人行為和肢體特征來扮演與自己截然不同的角色。把觀察當作演員的工具,這種方式有時被稱為“由外而內”的演出。
不過,較好的演員不僅要“由外而內”,又要“由內而外”。馬龍·白蘭度是由內而外的演員,但是他其實也能由外而內演出——為了扮演教父,他要求把臉頰填高。
3、想象
許多演員是因為電影可以讓他們置身于凡的想象中而迷上這個行業的。想象的現實(比如書本、戲劇、電影中的角色)和現實生活中同樣真實,而且更加誘人。想象現實中的信念感能讓演員鬧中取靜,讓他能全神貫注于創造的國度中,擺脫現實社會的束縛。
4、即時經驗/此時此地
演員對當下發生的事情,和來自其他演員與環境的刺激保持警醒。
當演員有了可以自己感受和他人的自信心,他們就可以把一切外來刺激轉化成能量。即使他們不滿于導演的指示,或者不喜歡另一個演員,或者在燥熱的攝影棚里拍攝一場背景設定于南極洲的戲,演員仍然可以在“此時此地”保持鮮活狀態,將一切事物當作表演的能量,而不會排斥、隔絕、假裝一切都不存在。如果演員頭痛,他就順勢讓角色也頭痛;如果演員緊張,她就想象角色在因何而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