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學生的家庭作業都是由老師批改,隨著科技的腳步不斷前進,作業批改也發生了新的變化!!!近日,安徽省教育廳發布《安徽省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指導意見》,計劃建設智慧學校,其中較受關注的就是作業將有的作業測評系統自動批改,對此大家有什么想法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分享教育學者熊丙奇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
由作業測評系統自動批改學生作業,通過個性化作業來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只是聽上去很美。電子書包并不會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反而還會滋生其他問題。
首先,要完全實現自動批改,必然要求學生都下載作業測評APP之類的平臺,在電腦或者手機上提交作業。那是不是要求學生都需要購買電腦、IPAD呢?事實上,近年來,有的地方就以電子作業為名,強制學生(家長)購買IPAD,這就涉嫌利益輸送問題,也增加家庭的經濟負擔,對于農村家庭來說,尤其如此。此前,已有媒體報道,有的地方教育部門以建智慧學校、布置電子作業為由,要求學生購買相關電子作業設備。而即便推行自動批改作業,不要求家長購買電腦、ipad,而是由政府部門提供,那這也屬于財政支出,需要聽取社會公眾的意見,進行民主決策,而非政府部門單方面拍板。
? 其次,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可以做到根據大數據(包括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分析)出題,并進行批改,但是,這些題目,大多屬于客觀題(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填空題等),有標準答案,那些主觀題,考察學生思辨能力的題目,能進行自動批改嗎?比如,學生的作文。如果能自動批改,意味著思辨題也套路化,應試化。評價一篇作文好不好,就看段落層次、中心思想、好詞好句,這就把有血有肉的寫作,變成“機器人式”寫作。這會訓練學生按套路寫作文。還有,中小學生開展小課題研究,探究式學習的作業,能由作業測評系統測評嗎?其評價的依據是研究成果,還是學生參與研究的過程?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作業不僅有紙質作業,更應該完成更多探究作業、實踐作業,如果給學生布置作業依賴作業系統,那會把作業集中在書面和應試上。評價學生的成長和進步,不能只是結果評價,而應該是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教育評價改革的方向是對學生進行綜合、持續、動態的評價。用人工智能出題、評價,與改革的方向并不一致。
另外,由于人工智能利用大數據系統給學生布置作業,教師批改作業的任務減少,教師也就不會再有批改作業的煩惱,這把教師從作業中解放出來,可這并沒有把學生從作業中解放出來,孩子還會繼續陷在更嚴重的題海戰術之中。
還需要注意的是,讓學生過早使用智能手機、IPAD,并不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讓孩子養成好的讀書習慣,硅谷的精英們在教育孩子時,不會在孩子很小時,就讓孩子接觸平板、電子設備,而會讓孩子看紙質書,接觸自然,接受傳統教學方式的教育。我國孩子從小就使用平板,用平板做作業,這貌似學習環境更優越,但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不能過度依賴電子產品,并非先進的教育觀。因此,對待電子作業、自動批改作業系統在中小學的推廣,應該慎之又慎,不能以為利用先進技術就是進步,現代化的教育,需要依靠現代教育理念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