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不教育,其實就是在情緒失控的時候是不合適教育孩子的,因為這時候很容易陷入彼此的情緒對抗。同樣教育的時候我們也要保持合理的心態,這樣才能真正的起到教育引導孩子的作用,否則只是情緒的宣泄而已。
首先人在生氣狀態下的大腦是無法正常理智的思考問題的,在心理學上我們會把控制人合理行為的那部分大腦成為理智大腦,而當生氣的時候理智大腦就無法控制人的正常行為了,這時候就容易出現沖動的表現。
比如我們常常會看到馬路上兩個人因為開車相互刮擦了一下,結果卻演變成打架吵鬧的事件。這其實就是因為其中一個人情緒失控,一下車就破口大罵,那么本來是一件可以好好溝通的交通事件,就升級成了嚴重的民事案件。
那么在教育中,我們本來是可以好好說話的,但當我們帶著很強烈的負面情緒跟孩子說事情的時候,哪怕是對的話孩子也根本聽不進去。而且當我們情緒太激動,失去理智的時候,也無法客觀的看待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同樣的,沖動的后果就是同樣也激起了孩子的反抗,因為當我們情緒失控的時候,大腦有鏡像神經元的功能,它的模仿作用也迅速引發了孩子情緒失控的狀態,那么一場你輸我贏的斗爭就開始了,這種教育方式會演變成一場對抗,一場你強我弱的較量,為的是爭個你贏我輸。
鏡像神經元讓孩子學會了模仿,學會了用生氣來處理問題,學會了帶著沖動處理事情,無法冷靜思考,只想著如何去對抗情緒。
如果我們可以覺察自己,認識到自己情緒失控了,有意識地深呼吸10次,讓自己冷靜下來,讓自己恢復思考能力,那么這將對孩子是一個良好的示范。孩子會在我們的幫助下,也慢慢恢復自己的冷靜情緒,家長就可以平和的和孩子商討解決方法了。所以,要在情緒恢復理智的時候,大腦可以正常思考的情況下才能跟孩子好好溝通、好好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