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分校區這似乎是近年來比較常見的現象,還有不少的學校也正在籌建這新的校區!!!但是,為什么這些高校都在籌建著新校區呢?“校區”、“分校”、“獨立學院”有何差異呢?和伊頓教育一對一輔導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看看這之中有哪些你不知的道細節?
先來看看這兩天的重磅消息。近日,大學寧波校區(籌)在寧波舉行了第一次擴大會議,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可以說一個全新的大學寧波校區呼之欲出!
大學網站截圖
據寧波相關媒體報道,早在2016年,大學就與寧波市人民政府簽訂第二輪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共建大學寧波“五位一體”校區,建成后的大學寧波校區總占地面積將達到1650畝。但浙大寧波校區如何辦,怎么招生,一直是個謎。
日前,大學寧波校區的神秘面紗被逐漸揭開。
9月底,大學寧波校區(籌)已召開了籌備會議,宣布了相關領導任命。
10月份,一個全新的微信公眾號誕生——該公號認證主體為大學,名稱為大學寧波校區,功能為發布大學寧波校區的相關信息。
10月13日下午,浙大寧波校區籌委會在寧波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籌委會全體委員參加會議,籌委會各工作組副組長、其他工作人員,寧波理工學院黨政辦主任等列席會議。
10月24日起,微信公眾號大學寧波校區陸續發布了多條信息,多為軟件學院、工程師學院寧波分院招生以及開學典禮等相關消息。
那么,大學寧波校區未來的走向是怎樣的呢?
大學寧波校區,什么樣?
根據目前已有的消息,我們可以對大學寧波校區有一個基本了解。
首先是人員配置。大學寧波校區籌委會主任由大學黨委副書記、之江實驗室主任朱世強擔任,大學校長助理胡征宇任執行主任,大學寧波理工學院院長金偉良任常務副主任,費英勤、卜佳俊、楊燦軍三人任副主任。
費英勤是浙大寧波理工學院黨委書記,卜佳俊、楊燦軍分別是浙大軟件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的常委副院長、副院長。
其次是教學單位設置。校區建設初期規劃包括大學寧波研究院、大學軟件學院、大學工程師學院寧波分院、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和大學寧波國際合作學院等科研教學單位。按照新的體制機制運作,校區內各個“單體”既按照大學的標準實行統一管理,又按照各自的辦學定位和資源稟賦特色發展,進步辦學水平。
第三個備受關注的焦點是招生規模。該校區未來以發展研究生和留學生教育為主,預計到2020年,在校研究生規模達到1500人左右,遠期達到4000人左右;在校本科生規模控制在10000人以內。#p#副標題#e#
“校區”、“分校”、“獨立學院”有何差異?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媒體報道中多次出現高校新設校區、分校或獨立學院的相關新聞。
2017年10月24日,民族事務委員會與海南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中央民族大學海南校區戰略合作協議。
2017年2月,媒體報道,上海交通大學將在深圳設立學區,有望與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等學校結伴在環西麗湖科教城。
2017年10月11日,福州大學與建發集團共建鼓浪嶼校區簽約儀式暨“福州大學藝術與文化交流中心”揭牌儀式舉行。
校區、分校、獨立學院,這三者之間到底有何區?
先來了解下校區和分校的差別。各高校“校區”(又稱“分校區”)大多是指與“本部(主校區)”除地理區位不同外其余方面皆保持一致的“本校分部”。這類分校區在各方面都直接受統一領導,學科也互不沖突,不存在獨立運行的狀況,除就學位置外其余待遇與本部的學生一致。
一般情況下,大學的“校區”沒有獨立招生的權力,其生源主要依靠校本部統招,再根據和年級分配到各個校區,因而生源質量有所增加。
例如,復旦大學在上海主要分為邯鄲路校區(本部)、江灣校區、楓林校區、張江校區,四個校區的學生除就學位置外待遇一致。
四川大學的望江校區(本部)、華西校區和江安校區,以及中山大學的南校區(本部)、北校區、東校區和珠海校區等,“校區”的畢業生與本部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
但“校區”獨立招生的例子也有。
資料顯示,1年,經原航天工業部批準,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分校成立,2002年正式更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即哈工大威海校區。
不過,二者分設不同代碼。
與“校區”相比,“分校”大多是與“本校”在教學管理方面相獨立的辦學機構。通常,“分校”的招生工作基本獨立于校本部,招錄分數線也較低。但二者并沒有特別明確區分標準。
“分校”大致分為如下幾類:
一是大學合并潮的產物。主要是將性較強的大學與有實力的綜合性大學合并,合并后就轉化為了實際上的“類分校區”(部)。此類合并學校的“分校”一般獨立性較強,在招生以及學制、行政管理方面都擁有極大的自主權。
例如,2000年,北京醫科大學與北京大學進行了合并,成為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北大醫學部獨立招生,學生需在大一、大二進入本部學習基礎公共課程,但在學制、學位的轉化方面都應按照醫學部的要求執行。
二是由學校本部與地方政府合作開辦的“分校”。例如,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原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教育園區)即是教育部批準設立、由北京師范大學和珠海市人民政府合作舉辦、進行本科層次教育的學習普通高等學校。
至于獨立學院,指的是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
據《人民日報》2011年7月報道,獨立學院有獨立的校園和基本辦學設施,實施相對獨立的教學組織和管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獨立學院的概念被正式確立,始于2003年的教育部8號文件。
根據華東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師朱軍文2004年所發論文《新制獨立學院概念及其本質特征:基于產權的分析》,新制獨立學院主要分為民辦高校掛靠公立高校、公立高校與企業共同投資創辦、公立高校與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共同設立、公立大專、中專學校升格、公立高校與地方政府共同創建等辦法。
比如,21世紀初,廣東省珠海市先后引進了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與吉林大學等國內高校進駐當地辦學,三家高校在珠海的校區都為獨立學院。
其中,北師大珠海分校與北理工珠海學院為兩校與珠海市政府合辦,吉大珠海分校為校方與珠海市華政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合作辦學。
過去10年,本科高校增長七成多
21世紀以來,我國本科教育無論從形式、規模還是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首次發布的《中國本科教育質量報告》顯示:21世紀以來,我國一大批新大學應運而生……新建本科院校678所,占普通本科高校1219所的55.6%,新建本科院校已實實在在地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過去十年,普通本科高校從701所增長到1219所,增長率73.9%。本科高校與專科高校占比從39.1%與60.9%分別調整至47.6%與52.4%,普通本科高校數量已逼近專科高校,占到普通高校的半壁江山。#p#副標題#e#
到2015年,新建本科院校已廣泛分布于29個省市自治區,實現了對196個地級市及計劃單列市的覆蓋。對于一些地級市甚至縣級市而言,新建本科院校的建立結束了當地沒有本科教育的歷史,并成為了當地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與此同時,建設成果也很明顯:數據顯示,2000年新建本科院校新設本科56個,2013年達到1156個。新建本科的就業率達到89.5%。
目前,普通本科高校招生規模405萬,在校生規模沖刺1613萬,普通本科畢業生規模沖刺374萬,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本科生規模已經過專科生,成為我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較為重要的一支力量。
數據還顯示,當年我國本科畢業生數穩步增長,人力資源供給充足。每十萬人口高等學校平均在校生數從1613人增加到2524人。十年來本科累計畢業生達到2853萬人,相當于增加近三年的城鎮就業人口。本科畢業生占新增城鎮就業人口比例從22%增加到47.2%。
總體而言,本科畢業生已經成為我國新增人力資源的較重要發動機,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了持續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