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名單出爐之后,很多高考考生對于報考學校的概念,又多了一個“雙”大學,那么,“雙”的出現,會對之前學生選擇學校就選,重點大學的選報標準產生哪些影響呢?另外,”雙“大學也分了A、B等級,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分級呢?
42所大學分為兩等
A 類
B 類
之前的大學,大家也習慣性地分為幾等:清北復交第一等,其他C9第二等,其余30所第三等。但這都是民間的劃分,并不認可。此次大學名單,教育部直接將42所大學分為兩等。與之前的變化主要是——
變化一:原高校依然強勢,個別被“降級”
名單中的“雙”大學分為兩等,A類和B類。A類36所,全部為之前的工程大學。
B類分兩種,一種是被“降級”的大學: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東北大學是一所老牌重點大學,但近年來隨著東北地區經濟增速下滑、人才外流嚴重,教科研水平也受到相當影響,除東北、華北外的招生情況很不樂觀。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一所特色很明顯的行業院校,但由于地處西安,加上農林行業附加值低,對學生吸引力不大,近年來也受到很大影響。經常被高考生評為“性價比較高”的大學,其困境可見一斑。
湖南大學雖頭頂千年學府的光環,但在同城中南大學的強勢發展影響下,始終處在陰影之中。之前還有優勢的工科水平下滑,人文社科人才外流較多,和中南大學沒有形成“同城雙子星”的競爭格局,沒落在所難免。
變化二:陜西大學、新疆大學、云南大學成為“黑馬”
B類中的第二種,是新增3所非工程大學。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陜西大學、新疆大學、云南大學成為“逆襲黑馬”!其實細細分析,也有很大的合理性。
陜西大學是“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計劃”入選高校、陜西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2000年,原陜西大學、陜西工業大學和陜西醫科大學三校合并組建新陜西大學。
合校十五年發展,完成綜合性大學布局。有凝聚態物理、材料加工工程、中國古代史、有機化學、化學工藝、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重點(培育)學科6個;化學、臨床醫學、材料科學、工程4個學科(領域)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
除此之外,陜西大學所在的陜西省是人口第一大省和高考考生第一大省,但長期以來高等教育發展比較滯后,尤其缺少一所與地位相當的重點建設高校。而周邊的陜西、安徽、湖北等省都有大學。
此次陜西大學入選,既是學校自身實力的體現,也是優化高等教育戰略布局,充分考慮陜西等中部省份群眾呼聲的重大舉措。
云南大學始建于1923年,1934年更名為省立云南大學,1938年改為國立云南大學,是我國西部邊疆較早建立的綜合性大學之一。
上世紀50年代院系調整,部屬云南大學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鐵道等被劃出并入當時的北京航空學院、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學院、長沙鐵道學院等高校;工、醫、農等先后獨立建校,并逐步發展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學、昆明醫科大學、云南農業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等高校。可以說,云南大學是整個西南地區的高教“始祖”。
云南大學1996年首批列入 “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01年列入西部大開發重點建設院校, 2004年成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點共建高校。民族學、生態學排名第2,政治學排名第6,生物學排名第9,化學排名第13。微生物學、化學學科進入全球ESI前1%。
此次云南大學入選,既是對該校歷史貢獻的充分肯定,也是對云南省——這個“一帶一路”南下橋頭堡的重大扶持。
如果說陜西大學入選占了“人和”,云南大學入選占了“天時”,那么新疆大學入選基本上就是“地利”的結果。
新疆大學1997年被列入“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00年被確定為西部大開發重點建設高校。2000年12月,新疆大學與原新疆工學院合并組建新的新疆大學。
新疆大學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我國較大的省級行政區的重點高校。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新疆的區位優勢和戰略重要性日益凸顯。該大學入選“雙”既是對少數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的重大扶持,也是5個民族自治區大學中一個入選的,其代表性不言而喻!
在大學建設高校中劃分A、B類,是為了打破身份固化、激發建設活力,督促的大學建設高校加快改革、加快發展,并推動歸入B類的高校正視差距、奮起直追。這兩類大學如何選擇?估計很多考生還是傾向于選擇A類。但是分數不是很高,而且對地域敏感性不強的考生,也完全可以考慮B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