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學和學院之間的差別,很多學生和家長都十分疑問,但是近年來,也不斷有學院更名為大學,對此,也讓人不禁產生疑問:“學院”為什么熱衷于改成“大學”?叫“大學”就會比“”學院“好嗎?
教育部前期發布《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
文件明確規定,堅決糾正部分高等學校貪大求全,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綜合性、多科性發展的傾向,嚴格依據標準審批“學院”更名“大學”,切實引導存量高等學校把精力和資源用于特色學科建設與內涵發展上來。
同時明確,對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在有條件的地區設立學科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十三五”時期,繼續堅持中等職業學校原則上不升格為高等職業學校,也不與高等職業學校合并;高等職業學校原則上不升格為本科學校,不與本科學校合并,也不更名為高等專科學校的基本政策,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職業學校和骨干。
此前,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王定華明確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現有的181所師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脫帽,聚焦教師培養主業。
“學院”為什么熱衷于改成“大學”?
為啥教育部要嚴審“學院”更名“大學”,首先我們要了解“學院”為啥要改名。
據相關規定:
“學院”升格“大學”,需要滿足“主要培養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
在文科、政法、財經、教育、理科、工科、農林、醫藥等八個學科門類中;
以三個以上不同學科為主要學科;
學習在校學生計劃規模在五千人以上。
但很多學院其實無法滿足這些條件。
學校改名的情況無非以下兩種:
一是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名號從市到省,從省到華東、華中、華南;
二是高校層次不斷升級,名號從“??茖W校”到“學院”再到“大學”,名號也越來越“高端大氣上檔次”。
我們查看近些年來改過名字的高校就可以知道,很多學校是因為后者。
歸結其改名原因,主要有兩點:
然而“學院”升級“大學”,背后會牽扯更多因素,例如相關領導的行政等第會提升,在有些地方高校更名也是地方政績……
有些高校所更校名極具迷惑性,比如原來一所名不見經傳的高校,升格“包裝”之后,可能搖身變為“**學院”,考生如不仔細研究學校“家底”,恐怕很難發現。
過去20年有近一半改過名字#p#副標題#e#
兩千多所公辦高校中,過去20年有近一半改過名字。這個數據真是萬萬沒想到……
高校改名引發的“口水戰”
近些年,引發爭議的高校改名事件也不斷。有的甚至驚動了教育部。
2015年,瀘州醫學院改名四川醫科大學,四川大學隨即向教育部發函抗議——川大下屬的華西醫學中心俗稱“川醫”,與瀘州醫學院改名后的簡稱相同,校友們此后自報家門可能會面臨不小的尷尬。
在瀘州醫學院一方,微博上出現了#堅決捍衛四川醫科大學#的話題:“2015年4月,我校合理、合法、合規地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新校名授牌儀式完成,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一改較初恭喜祝賀的態度,強烈反對。6月26日全校學子在校內集體發起訴求:堅決捍衛四川醫科大學!”
“學院”并不是水平低的代名詞
叫“大學”就會比“”學院“好嗎?有學者認為,學校規模變大,更容易丟掉辦學特色。
在追逐更名的過程中,不少高校為達到更名條件,增設學科、。這也導致不少問題的出現,譬如辦學者往往忽視增設的學科、是否符合本校的定位,能否辦出高質量等。
“學院”也未必水平低,這些“學院”較“大學”特色明顯,同時也是行業,比方說“外交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國際關系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服裝學院”“中原工學院”等。
未來:嚴格本科學校審批制度,高校動態調整成常態
教育部文件確定,“十三五”時期,要堅持高等學校設置規劃的嚴肅性,年度高等學校設置工作,包括高等學校的設立、分立、合并和變更等相關事項,均須嚴格按照規劃有序實施,未納入設置規劃的高等學校原則上不予受理。
文件還規定,各地要根據存量高等學校的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學生就業等因素,逐校核定辦學規模。
引導高等學校逐步削減就業率較低、社會需求不足的學科招生規模。加大監管力度,探索建立高等學校動態調整機制。
有媒體認為,中國的大學重名分、重等第,跟幾十年來養成的官本位意識有關,跟大學的行政化管理有關,跟教育資源分配體制有關;某種程度上說,也跟一些高校領導缺乏自信、疏于學術與研究管理有關。
他們熱衷于爭資金、買地皮、建高樓、擴規模,熱衷于掙錢、變現、跑部、攀附。他們如此忙乎,花太多的精力去提校和自己的行政等第,爭取更多的行政資源,哪里還有余力去提校的學術與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