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漢語熱、國學熱熱度不減,其背后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回歸的期盼。今年2月,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主題的《中國詩詞大會》,累計觀看人數高達11.63億人次,第二季收官收視率飆升至12.3%,就是公眾情感的集中釋放,也因此新版語文教材在這種大背景下大幅增加了古詩文。
近日,由教育部歷時四年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繼去年在部分省份和年級投入使用后,將于今年9月正式成為中小學生的語文統編教材。新課本大幅增加了古詩文篇目,其中一年級課本首次加入古詩,小學6個年級12冊共有古詩文132篇,約占課文總數的30%。與原來的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幅達80%。
正如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會成為社會熱點一樣,“語文教材古詩文比例飆升”也迅有用為熱議的焦點,大部分網友對此表示支持。
確實,古詩文具備諸多現代白話文作品無法比擬的優勢:從文字上講,古詩文更注重節奏與韻律,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語感;從審美上說,古詩文注重語言優美、言簡意賅、意境深遠,容易塑造孩子的文學審美能力;從實用角度講,《三字經》、《論語》等經典著作,在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道德情操和社交禮儀方面,能發揮積極作用;從文化傳承上講,古詩文能讓孩子從小接觸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對于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認同感大有裨益。
不過,在肯定積極意義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正視一些家長和網友表達的擔心和顧慮。比如,一年級的學生學習文言文會不會難度過大?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領略古詩文之美?再比如許多成年人都關心的“大篇幅的古詩文會不會要求學生背誦,進而增加學生的負擔?”畢竟對很多人來說,“熟讀并背誦全文”是學習語文的一大障礙,可謂至今記憶猶新的“童年陰影”。
其實,對于以上擔心,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葉嘉瑩先生早就給出個解答:“中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合乎人的自然成長階段的。小孩子實際上不需要多講,應該利用他們記憶力強的優勢,讓他們多背誦。好的作品,有很豐富的內涵,等到將來理解力增強以后,這些早年記憶的內容就會被調動出來,如同智慧庫,為孩子一生提供不盡的資源。”
但需要強調的是,在目前階段,解決以上問題,更主要還是依賴于教育觀念的革新和教育方式的改進。在教育觀念上,應當看到,古詩文的學習需要一個過程,只能遵照文言文學習規律和中小學生學習規律循序漸進地推進,不能急功近利。在教育方式上,在古詩文的教學中,學校和老師應當采取教學內容與受教育者相匹配的教育方式,既不能偏執地追求“熟讀并背誦全文”讓孩子畏難,也不能一廂情愿地摒棄古詩文學習的規律,放松對學生應有的要求。
新版語文教材在這種大背景下大幅增加古詩文,順應和滿足了公眾對于以傳統文化為代表的精神文明追求。從長遠來說,對于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與認同感,都將產生潛移默化而意義深遠的影響。初衷不可謂不好,立意不可謂不遠。剩下的,就是要調動各種資源和手段,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古詩文之美,確保傳統文化入腦、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