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是關鍵的。小編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北京中考的相關信息,看看北京市17個區到底哪一區地方教育實力較強!另外,附上北京市海淀區各學校2017年中考成績排名,圍觀吧!
2017中考各區各分數段人數及占比整理
一、梯隊角度
北京17區四個梯隊分布如下:
第一梯隊:東城、西城、海淀、通州。
從人數上來看,海淀區146人,具有優勢。東城、西城、通州570分及以上人數在總考生數下降的前提下逆勢增長。東城570分以上人數占比第一。西城570分及以上人數大幅度增加。通州區后來居上,段比率都還可以。
第二梯隊:石景山、朝陽、豐臺、順義。
這四個區570分及以上的人數都在9-20人之間,占比較小。豐臺、朝陽、順義退步較多。540分及以上人數比2016年都有5%左右的降幅。石景山穩中稍退步。朝陽530分及以上的人數占比下降。
第三梯隊:密云、燕山、昌平、門頭溝、大興。
這五個區570分及以上的人數都在個位數。密云、燕山、昌平、門頭溝的成績下降明顯,大興的保持穩定。昌平作為軟件園延伸區,高科技背景家長較多,孩子素質和家庭教育都不錯,配套設施和教育質量有提升空間。
第四梯隊:房山、懷柔、平谷、延慶。
這四區570分及以上人數均為0,530分及以上比例在11%-14%之間。懷柔退步較大,平谷逆襲,550分及以上人數接近翻倍。
二、教育大區
海 淀 區
海淀奉行的就是精英教育,學生尖、老師尖,成績尖,集中各路優勢資源。
2016/2017年海淀區中考文化課平均分排名(1-5)
2016/2017年海淀區中考文化課率排名(1-5)
人大附中優勢明顯。今年95%以上學校文化課平均分都比去年降低了,人大附中的平均分還比去年高了一點點!
率也是教學質量的重要評判標準。除去學校本身過硬的教學質量,與西城、朝陽等自主擇校的部分好的生源流入海淀民辦學校也不無關系。#p#副標題#e#
2016/2017年海淀區中考文化課平均分排名(6-10)
2016/2017年海淀區中考文化課率排名(6-10)
海淀區民辦學校實力強勁,有三所民辦學校排名前十。海淀外國語往年一直穩居前十,2016-2017連續兩年穩居第四,文化課率99.33%,位于海淀區第一。師達、建華雖位列第九第十,但也可圈可點。
十一學校、八一學校等老牌好的學校在前十名內未見其身影。這是因為民辦校可以擇校,十一、八一學校等公辦校電腦派位吸收了大量本片區學生。
東 城 區:
東城尖子生較多,570分以上人數為96個,占比1.7%,全市第一。530分及以上的各分段人數占比依然過西城。東城區裸分考生為577分,共有5位并列,二中分校3名,五中分校1名,171中1名。171中學的王子歆同學,除體育扣了3分外,文化課全科。五中分校是東城區家長和孩子選的學校,學校設施條件較好。二中分校與五中分校實力不分伯仲,中考成績整體很強。171中學、匯文中學、東直門中學、廣渠門中學、景山學校、文匯學校都屬于該區好的中學。
西 城 區:
570分及以上的尖子生人數在總考生數下降的前提下逆勢增長,500分及以上的段人數占比基本穩定。
2017西城區中考文化課平均分學校排名前五
西城實行大派位后,流失部分尖子生源,以前能點招的這些好學校被取消了點招“特權”。大派位而來的學生成績肯定參差不齊。但西城均衡度相對較高,優勢依舊明顯。
朝 陽 區:
朝陽區雖然是北京的一個大的區,但是無論是率還是500分生源比率,都相對東城、西城、海淀有所差距。朝陽這幾年經濟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區域GDP全市排名從來都是前兩位!可是朝陽的教育卻似乎一直與其經濟地位不相匹配。這兩年雖說也在大力度抓,但增強還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
人大附朝陽學校獨占鰲頭,570分及以上人數占到本區一半多。陳經綸帝景分校、嘉銘分校等一貫制學校的占比很多,是本區支柱學校。
通 州 區
通州強勢崛起,站穩第一梯隊。在北京市政府機構遷入和好的中小學強力支援后,考生人數增加,生源質量和教學資源都將進一步提升,通州未來當刮目相看。
三、整體角度
一、教育均衡化是發展趨勢
北京教育的強弱區差距依舊相當明顯,預計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還會存在,全市教育均衡化任重道遠。東城、西城、海淀穩居前三,朝陽退步明顯。西城、通州、平谷逆勢前進,東城、石景山和大興保持穩定,其他大部分區成績退步,幾乎未出尖子生。
二、不斷改革的政策策為擇校指明方向
觀望不斷改革的政策。以高中校為沖刺口,強力均衡公辦校。通過以各區好的高中校名額分配等派位招生方式,給更多的普校的孩子帶來了的機會,但初中對口直升高中、學區內直升高中、本校高中直升依舊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普校學生想要升入學校壓力依舊大。
三、私立學校個人教育逐漸顯露出優勢
中考試題靈活多變,應試教育不再適應當前教育環境。多元化、多標準教育時代來臨。以應試教育為的學校成績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退步。未來更高端教育、個性教育將通過更多、更優的私立校來完成,與教育發達模式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