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結束后,高考考生這個群體都會吸引人的目光。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高考考生是一個神秘的存在。那么,高考考生們都有什么樣的小目標呢?他們上大學都傾向于哪些呢?高考考生的學習生活是什么樣子呢?那么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揭秘!
對于未來,高考考生們有什么自己的“小目標”?
2017年,有機構對高考考生發去了一份“2017年高考考生問卷調查”,回收40份有效問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5%的考生想要在內地大學讀本科,只有一位想到國外高校就讀,一位想要到港澳臺地區就讀。此外,經濟類依然大熱,有52.5%的高考考生想要報讀。
高考考生們在本科階段普遍傾心于中國內地高校,但在研究生階段,過七成的高考考生希望到海外高校深造。
半數選經濟類,仍有考生認為興趣更重要
在接受調查的40名高考考生中,95%的考生表示,本科階段要在內地大學就讀,只有一位想到國外高校就讀,一位想要到港澳臺地區就讀。
事實上,中國內地高校排名連年上升,今年6月8日,英國高等教育資訊和分析數據提供商QS發布了第14屆QS世界大學排名,根據該排名,北京大學(分數線,設置)全球38名,比去年增強一名。在學術聲譽上,北大過了康奈爾大學(20名),在雇主聲譽上,北大過了耶魯(13名)。
對于十年寒窗苦讀后的選擇,據問卷調查顯示,62.5%的考生有明確的目標,37.5%沒有確定的目標。在傾向于報考的中,經濟學所占比例較高,以52.5%遙遙持平,其次是工學占30%,文學與管理學并列緊追其后占22.5%。
不少省級高考考生表示他們是出于興趣選擇經濟學類的。遼寧省理科考生李星馳報考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他明確表示自己對經濟和金融比較感興趣。
陜西文科考生吳錚表示,選擇北京大學工商管理類是因為,他認為這個是較好的,“身邊都是大神,希望自己在夾縫中可以變得更。”他同時表示 ,自己對該本來就很感興趣。
選擇清華大學(分數線,設置)經管類的廣西文科考生韓思雨,沒有否認這與經管類作為熱門和未來收入、工作穩定性有關,但是她認為,經管類還有很多其他吸引她的方面,比如提供的通識教育和為未來鋪設更多可能性。
新疆文科考生趙寒雨表示自己對語言很感興趣,但是更喜歡清華大學,在喜歡的學校和喜歡的的糾結下,她綜合了父母的意見,較終選擇了清華大學經管類,她否認選擇這個的時候考慮過收入問題。#p#副標題#e#
她對澎湃表示,自己并不準備放棄對語言類的熱愛,她說,如果有機會可能會輔修語言類的或者課程,把自己規劃為語言和經管類的復合型人才。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考生愛選經管,在當前的高考制度與人才培養模式下十分正常。很多學生在中小學求學階段沒有自己明確的興趣。對應大學、“熱門”,已是一種普遍共識,考生在內地高校中選北大和清華,與在中選經管這類“熱門”,是一個道理。
然而,在經管類一片大熱中,寧夏文科高考考生王雪琪選擇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她說:“我要讓我的去適合我,而不是適合我的分數。”從小語文成績優異的她坦言中文是她的興趣所在,她認為選擇的時候,興趣比未來預期的收入更重要。
北京高考文科考生熊軒昂則想先去通識教育或者大類培養的地方。他說:“我覺得這個是好的,因為進大學之前就對自己的人生有明確規劃的人真的是少數,80%以上的人都是按部就班地學習、高考,你也說不清楚你心里到底是想學什么,自己將來到底想過一個怎么樣的生活,很多事情不是預料到會發生,就會發生的。”
近九成考生有讀研目標,七成想出國讀
還未拿到錄取通知書時,云南高考理科考生李星宏就對澎湃新聞表示,目前已經有了考研的打算,會在接下來的大學生活里好好學習。
在調查中,87.5%的省級高考考生有讀研的小目標,剩下的12.5%的省級高考考生還沒有想好,沒有人選擇不會讀研。 此外,72。%的省級高考考生更傾向于出國讀碩士、博士。
廣西文科考生韓思雨目標也很明確,她希望在大學時會有交換生的機會,或者將來讀研究生的時候出國深造學習。“西方的經濟學他們有自己的體系,因為我是學偏經濟類方向,這會對我的學術道路還有社會實踐的具體方面有比較大的幫助。”
還有一些考生對于自己四年后的規劃,可能只是有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寧夏文科高考考生王雪琪說自己想出去看看別的教育有什么不一樣,長長見識。
新疆文科考生趙寒于表示目前還沒有想那么遠。“如果有機會就出去吧。”
對此,曾著寫《透過“高考考生”現象看教育改革》的大理大學副校長褚遠輝認為,國外教育和中國教育存在差異性和互補性,精英學生在接受傳統教育的過程中會表現出一些局限性,尤其是我們的應試教育色彩過于濃厚,這種教育雖然有其優勢,但是創新思維、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可能國外會培養得更好。考生出國留學可以彌補中國傳統教育的不足,更有利于考生的發展。
韓思雨說,她對于將來是否會回國是比較明確的,就是會回到祖國,她說她記得清華大學有一句話: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這個的合我的心意,我就是有這個踏踏實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