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面對的是更加繁多的科目以及難度更高的知識,于是就會出現不少在初中還可以的同學反而在高中落后,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不積極處理出現的問題就會影響到以后的學習。那么,高一都存在哪些弊病呢?有什么解決辦法?
01、為了做作業而做作業
初中階段,布置作業的目的相對簡單,而且大部分的知識很容易就能在課上被同學消化,課后作業更多起到一個鞏固、拓展的作用。
高中各學科的學習更注重聯系,不把知識系統化,是做作業效率低下的較根本原因之一,沒有系統化就很難有頭緒,做題耗費的時間自然就會增加。
對部分高中生而言,在扎實理解掌握各知識點的基礎上,通過做作業鞏固的同時,可以嘗試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課上多聽老師的講解思路,課后多思考、復習,理清思路,將多個知識點串聯起來。這種習慣的養成,將對今后進入高三后的高考復習,起到巨大的作用。
02、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不少同學求勝心切,希望各個學科、各個知識點都能學得面面俱到,結果樣樣都抓,樣樣也沒有抓牢。
應該說每門學科的作業布置,都是結合課程重點來的。有基礎題,當然也有增強題。有些題目可以選擇不做,作業貴在精而不在多,剩下的時間可以是放在學科重點上來進行沖刺,也可以多思考,做到做作業不僅,而且高質量。
03、忽視基礎,題目做得多而雜
高中學科增加了,自然作業也會增多。許多同學漫無目的地做題,較基本的東西還是學得模棱兩可,沒有過關,經過大量做題以后,反而鞏固了或者默認了某種不正確的認識,但是自己卻沒有發現。
說得直白一點,高中日常的學習是為高考打基礎做準備的,而近幾年高考越來越注重在基礎之上考查同學們的能力,只有對基礎知識了如指掌,深刻理解,做題才是較有效的。
所以在日常做作業的過程當中,要多做基礎題,由基礎題再到增強題、到高難題等,一步一步提升自己解題的能力。除了教材上的練習題,適當的課外輔導練習也是需要的,較好每個知識點都對應的試題練習,強化課后作業的效力。
04、沒有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
有不少高中學生表示很苦惱,“我每回做作業都很認真,可是成績還是上不去”,這就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首先要明確做作業的三步驟:
第一步是“解”,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解決面前的問題;
第二步是“思”,就是做完之后要回顧和反思,總結出經驗和方法;
第三步是“歸”,就是將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回歸到書本上去。
如果能完全按照這三步來走,上課時結合作業中遇到的問題多想多問,課后做好配套練習,有不明白的及時記錄、發問、解決。
05、不善總結
不少高中生存在這樣的誤區,尤其是高一新生,還處在初中的學習模式當中,對高中的學習沒有明確的概念。他們認為課上完、作業完成就萬事大吉了,這堂課學習到的知識點下次課老師還是會再講到,即使不講,多做做同類題型也就能掌握方法了,因而忽視日常的總結歸納。
真的是這樣嗎?高中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非灌輸記憶。
以往在初中,可能會圍繞一個知識點做詳細的延伸拓展,但在高中,更多需要學生自己。
根據高一年級開設課程多、課時滿、任務重、自習課少的實際情況(再加上周末沒有安排統一上課),所以,如何科學、合理安排周末時間引導學生有效、有序學習就顯得需要和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