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和武漢大學在不考慮區位因素的情況下,不論是從學校實力和學科發展,還是學校度和影響力都是我國的兩所重點高校,不僅在學校所在的地區承擔著教育的重擔,在范圍內都是高校,在這兩所高校之間作比較很難。除了區位因素,我們可以從學科發展,學校實力方面來具體分析中山大學和武漢大學的情況,下面就是伊頓教育網小編整理的關于這兩所高校的具體分析情況,想要了解的學生和家長可以好好看看以下內容!
從教育部第四次學科評估的角度來看,武漢大學共有4個學科被評估為A+檔,4個學科被評估為A檔,11個學科被評估為A-檔,進入A類學科的數量達到了19個學科;中山大學擁有2個A+檔學科2個A檔學科,10A-檔學科,A類以上學科共計入選14個。綜合兩所大學入選教育部第四次學科評估的數量來看,顯然武漢大學的實力更雄厚。
從社會輿論評價的角度來看,我們注意到在高等教育輿論中,武漢大學在近年來教育輿論中出鏡率還是比較高的,有人甚至將武漢大學比作為“網紅學校”,顯然很多人對武漢大學如今的實力有所質疑;而中山大學似乎一直很低調,雖然沒有搶眼的成績,但一直穩居前十五名以內,一直保持著國內強校的發展態勢。但綜合目前的具體評價現實來看,武漢大學仍然屬于實力更強的大學。
從世界學科建設學科入選的情況來看,中山大學共有11個學科入選世界學科建設學科名單,分別為哲學、數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工商管理;武漢大學共有10個學科入選世界學科建設學科名單,分別為理論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化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測繪科學與技術、礦業工程、口腔醫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綜合世界學科建設的情況來看,武漢大學與中山大學之間的實力對比比較均衡。
從高校發展歷史的角度來看,武漢大學溯源于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創辦的自強學堂,在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1949年更為現名,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創建,命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建國前中山大學的發展還是比較好的,雖然與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有實力差距,但也算是實力很強的大學。綜合這兩所大學的發展歷史,顯然武漢大學的校史更輝煌。
從師資力量建設的角度來講,中山大學有專任教師3699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千人計劃”119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34人。武漢大學擁有專任教師3700余人,其中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3位歐亞科學院院士、10位人文社科經驗豐富教授、68位長江學者特聘及講座教授。綜合來講,武漢大學在教師的師資力量方面略占下風。
從上述小編整理出來的內容分析,中山大學和武漢大學真的難分高低,兩所高校都有優勢所在,只能說武漢大學略勝一籌,但是兩者的差距很小!